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述,極大地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要求,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有之義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指導思想的作用,必須不斷實現中國化,這就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的文化沃土,是中國具體實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有之義。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币话倌陙?,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以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為支撐,這就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民族復興的意義就越凸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越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認識與實踐推進到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他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本質上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結合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些思想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可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資源。例如,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經常把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傳統的“大同社會”理想聯系起來。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倍伯a黨找到了,這就是“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鄧小平曾把中國式的現代化比喻為“小康之家”,并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而“小康”這個概念也源于《禮記·禮運》。習近平總書記也十分重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并把“為世界謀大同”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獨特的文化理想和文化價值,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偉大創造、偉大奮斗、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的民族精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強大精神力量。例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獨立自主地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既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也來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大奮斗精神。針對黨內存在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最終獨立自主地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獨特革命道路,獨立自主也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三個基本方面之一。面對改革開放初期思想僵化的情況,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绷暯娇倳浺仓赋觯骸白咦约旱穆?,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p>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啟示我們找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路徑。例如,中國共產黨加強道德修養的理論和實踐,既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也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的思想和經驗。中華民族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出發,認為當官為政之人的道德修養對國家治理非常重要??鬃又v:“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痹凇暗隆迸c“才”的關系上,北宋政治家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蔽覀儸F在選拔干部也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拔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歷來強調德才兼備,并強調以德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需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實現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的東西。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同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而是只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使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不是簡單相加,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通過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而融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里面,本身就是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路徑。例如,《實踐論》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同中國傳統知行觀相結合,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知行觀也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是賦予了“知”和“行”新的內涵?!秾嵺`論》把實踐規定為“根據于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活動,闡明了“行”(即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指出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是“行”的基本形式,實現了從傳統“行”的范疇向現代“實踐”范疇的轉化。同時也把中國傳統知行觀中的“知”轉化為以“求真”為目的的“認識”,賦予“知”以一般認識論的含義。二是豐富了對從知到行、從行到知轉化的方法的認識?!秾嵺`論》把辯證法運用于認識論,通過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說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克服了中國傳統知行觀缺乏邏輯分析和科學抽象的缺陷。三是深化了對知行轉化過程的認識。《實踐論》詳細闡釋了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建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知和行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現代“知行合一”論。
一部黨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體現出越來越鮮明的“中國特色”。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被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所激活,再次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這也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