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一区_成人国产精品_小鲍狗视频

027-87877796

我國創新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

發布日期:2015-09-14 00:00:00    來源:原創文章     字體顯示:【大】  【中】  【小】

      近日,從1月31日在京舉行的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評審會上獲悉,經過165個單位、3700多人8年的努力,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最終結題。該項目在科學預測評價我國25個重要礦產資源潛力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套我國首創的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

首創的礦床模型綜合地質信息預測理論方法,以地球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深入開展區域地質構造研究,深度挖掘各種地質構造的成礦信息,以各級成礦區帶為單元,劃分主要礦產的礦床預測類型,建立礦床模型,總結區域成礦系列。全面利用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等資料所顯示的地質找礦信息,運用體現地質成礦規律內涵的預測技術,全面、全過程應用空間數據庫及GIS技術,在圈定成礦預測區的基礎上估算潛在資源量。

這一體系還創建了礦產預測地質要素成礦地質背景和大地構造研究的新方法。首次系統編制了中國1250萬沉積大地構造圖、侵入巖大地構造圖、火山巖大地構造圖、變質巖大地構造圖、大型變形構造圖等圖件,為全國多尺度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成礦預測提供了全新的地質構造背景,對中國大陸構造演化與構造單元劃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新的認識,為研究探討中國大陸形成演化洋陸格局、前寒武紀基底構造性質、重塑中國陸塊群聚散過程與歸屬、造山類型、成礦地質背景等長期存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認識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系統總結了中國大陸成礦地質特征后,首次按照統一標準同步編制了25個礦種成礦規律系列圖件,首次系統采用同位素技術方法標定了分礦種的成礦譜系,全面提升了單礦種成礦規律研究水平,為各礦種定量預測奠定了理論基礎;重新劃分了全國Ⅰ、Ⅱ、Ⅲ級成礦區帶,首次實現Ⅰ、Ⅱ、Ⅲ、Ⅳ級成礦區帶的全覆蓋,并首次劃分了單礦種的成礦區帶;系統研究了17個成礦省的成礦規律,建立了礦產地一覽表及數據庫,探討了重大區域成礦規律問題,完善了各成礦省的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分析了找礦潛力,為礦產預測提供了科學依據。

與我國以往和國外開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不同的是,這一體系更創新了磁法、遙感、化探、重力和自然重砂等多元信息用于礦產預測的方法、方式,提交了磁法、遙感、化探、重力和自然重砂等系列基礎圖件,為預測工作區提供了海量的地質信息,成為地質背景研究、成礦規律研究、最小預測區圈定的重要依據,并解決了各自的專業領域地質構造解譯、礦化信息提取、資源潛力估算等方面的實際難題。

運用這一首創體系,全面完成了我國煤炭、鐵、鋁、金、銅、鉛鋅、銀、鎢、稀土、銻、鉀、磷、鎳、錳、鉬、錫、鉻、菱鎂礦、硬巖鋰、鹵水鋰、重晶石、硼礦、螢石、硫鐵礦、自然硫、鈾等多個礦種的潛力評價工作,共圈定最小預測區47186 處,其中具有大型及以上規模資源潛力的最小預測區3176處。在最小預測區基礎上,在全國層面圈出的三級預測區3326處,其中具有大型及以上規模資源潛力的三級預測區1532處。分別獲得25個礦種,500米以淺、1000米以淺和2000米以淺的預測資源量,預測結論依據充分,為全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計劃勘查選區和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

這一體系在業內的影響和作用正日益擴大。目前已出版專著39部;發表文章708篇,其中SCI文章99篇、EI文章59篇、專輯3部;申請專利13項。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是我國礦產資源領域開展的一次重要國情調查研究,是在國土資源部統一領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精心組織實施的。這一工作既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礦產成果資料的一次系統總結提升,也是我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理論方法研究的一次重要創新發展,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其成果為我國礦產資源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宏觀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里程碑意義。